吴敬琏先生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,祖籍江苏省常州市。吴敬琏先生心系家乡发展,情系教育事业,故冠名为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。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创建的管理工程系(1984—1995)、工商管理系(1995—2007)、经济管理学院(2007—2014)和商学院(2014至今)。2020年5月,常州大学对学院设置进行了调整,组建经济学院。2021年6月,经吴敬琏先生授权,学院冠名为吴敬琏经济学院。
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贯彻三全育人、五育并举教育理念,秉承“勇担责任,追求卓越”的学校精神,践行“责任”校训和“明德博学、经世济民”院训,将吴敬琏先生教育理念、治学精神融入学生培养过程,立足苏南、面向长三角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理想信念坚定、爱国情怀深厚、品德修养高尚、创新意识强、国际视野宽的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类人才。
学科建设水平持续发展。自学院设立后,先后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、国际商务(MIB)专业学位授权点、金融硕士(MF)专业学位授权点。拥有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“江苏能源战略研究基地”、“江苏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培育研究基地”、江苏省对台研究基地“苏台经贸合作与科技创新研究中心”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校外基地“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治理研究基地”、常州市反洗钱宣传教育基地、常州市啄木鸟反金融欺诈咨询服务中心、常州市现代服务业研究院等省市级学科研究平台10余个。
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。全院在读本科生、硕士生近1200人,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、金融学、金融工程3个本科专业,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江苏高校品牌专业第二期和第三期建设点。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,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,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,省部级重点教材2部,省教改重点课题1项,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项,获批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“创业与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中心”。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,就业质量高,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读研深造比例也逐步提升。学院积极开拓社会办学资源,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向学院捐赠设立“吴敬琏奖学金”,助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经济类人才。
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。学院拥有一支素质高、业务精、能力强、年轻化、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。现有专任教师55人,平均年龄40岁以下,博士比例达96%,高级职称比例超过40%,硕士生导师36人,获省部级人才及学术称号15人次,其中江苏省“青年社科英才”1人次,江苏省“社科优青”1人次,江苏省“333工程”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3人次,江苏省“紫金文化优青”1人次,江苏高校“青蓝工程”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次,江苏高校“青蓝工程”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次,江苏省双创博士2人。
科研成果带动效应明显。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基金项目30余项(其中重点项目2项),省部级项目70余项;发表高质量论文近400篇;出版学术著作近30部;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多项。高质量的科研成果,有力的带动了人才培养效果提升。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组织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团队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,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,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原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)国赛金奖2项、银奖2项、铜奖3项,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,“挑战杯”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、银奖2项,省部级奖项多项。
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办学。“国际化”是学院办学的重点发展方向,自2015年起开始设立“International Economy & Trade”专业,承担留学生培养任务,历届留学生多来自欧美、非洲、中亚、东南亚等国,就读于国际经济与贸易、金融学、应用经济学、国际商务等本科和硕士专业,留学生近120余人。学院坚持开放办学,加快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,先后与英国诺丁汉大学、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、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、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起特色明显的国际合作项目。
学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,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中心,以“立足石化、服务区域”为内涵,以“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”为抓手,以全球化视野为导向,注重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,打造能源经济学科特色,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,致力于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、社会影响力广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。
二〇二四年十月
吴敬琏先生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,祖籍江苏省常州市。吴敬琏先生心系家乡发展,情系教育事业,故冠名为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。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创建的管理工程系(1984—1995)、工商管理系(1995—2007)、经济管理学院(2007—2014)和商学院(2014至今)。2020年5月,常州大学对学院设置进行了调整,组建经济学院。2021年6月,经吴敬琏先生授权,学院冠名为吴敬琏经济学院。
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贯彻三全育人、五育并举教育理念,秉承“勇担责任,追求卓越”的学校精神,践行“责任”校训和“明德博学、经世济民”院训,将吴敬琏先生教育理念、治学精神融入学生培养过程,立足苏南、面向长三角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理想信念坚定、爱国情怀深厚、品德修养高尚、创新意识强、国际视野宽的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类人才。
学科建设水平持续发展。自学院设立后,先后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、国际商务(MIB)专业学位授权点、金融硕士(MF)专业学位授权点。拥有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“江苏能源战略研究基地”、“江苏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培育研究基地”、江苏省对台研究基地“苏台经贸合作与科技创新研究中心”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校外基地“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治理研究基地”、常州市反洗钱宣传教育基地、常州市啄木鸟反金融欺诈咨询服务中心、常州市现代服务业研究院等省市级学科研究平台10余个。
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。全院在读本科生、硕士生近1200人,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、金融学、金融工程3个本科专业,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江苏高校品牌专业第二期和第三期建设点。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,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,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,省部级重点教材2部,省教改重点课题1项,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项,获批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“创业与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中心”。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,就业质量高,前往国内外知名高校读研深造比例也逐步提升。学院积极开拓社会办学资源,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向学院捐赠设立“吴敬琏奖学金”,助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经济类人才。
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。学院拥有一支素质高、业务精、能力强、年轻化、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。现有专任教师55人,平均年龄40岁以下,博士比例达96%,高级职称比例超过40%,硕士生导师36人,获省部级人才及学术称号15人次,其中江苏省“青年社科英才”1人次,江苏省“社科优青”1人次,江苏省“333工程”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3人次,江苏省“紫金文化优青”1人次,江苏高校“青蓝工程”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次,江苏高校“青蓝工程”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次,江苏省双创博士2人。
科研成果带动效应明显。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基金项目30余项(其中重点项目2项),省部级项目70余项;发表高质量论文近400篇;出版学术著作近30部;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多项。高质量的科研成果,有力的带动了人才培养效果提升。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组织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团队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,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,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原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)国赛金奖2项、银奖2项、铜奖3项,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,“挑战杯”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、银奖2项,省部级奖项多项。
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办学。“国际化”是学院办学的重点发展方向,自2015年起开始设立“International Economy & Trade”专业,承担留学生培养任务,历届留学生多来自欧美、非洲、中亚、东南亚等国,就读于国际经济与贸易、金融学、应用经济学、国际商务等本科和硕士专业,留学生近120余人。学院坚持开放办学,加快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,先后与英国诺丁汉大学、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、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、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起特色明显的国际合作项目。
学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,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中心,以“立足石化、服务区域”为内涵,以“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”为抓手,以全球化视野为导向,注重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,打造能源经济学科特色,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,致力于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、社会影响力广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。
二〇二四年十月